课前准备,2016第八节
由于新添假期,第七节未能讲。我们就两节并为一节。讲“反行为”和“农村改革”。
第八节课:“包产到户农村改革”
讲《新编口述历史·第七幕》、“八十年代改革派的自我批评”、《邓小平是否曾反对包产到户》,等等
提问:包产到户改革是怎么实现的
它是谁人“恩赐”的吗
如何认识所谓“知识分子”所起的作用
其间农民起到了什么作用——怎么认识农民“反行为”的历史意义
可惜的是,我们在清华的课上并没有讲“从清史的角度解释当代农村变革”一节。说到农村改革,怎么能没有这段呢?包产到户,仅是其中的一部分,事关制度变革。但同时还有经营方针上的,它改变了昔日所谓“以粮为纲”(胡耀邦所谓“以粮为纲,一切砍光”)的局面。至关重大。
课后几句补充的话
在课后考试中,有一篇社会学系同学写的文章,讨论土地改革,很有意思。其中有些地方,为历史系同学所不及,如“理论”的提升;也有些地方,表现了社会学向历史学的“靠拢”,比如“讲故事”。
通过讲故事,我们可以和那些“当事人”一样,体悟到一个个类似的“现场感受”,使大家认识到土地改革曾经了怎么一种历程,怎样触及到每一个人的身心。
但这样看来,所谓“国家整合”之说,也就有几分“不搭调”,或迹近于一种“假大空”。农民,是被“改造”了,但这是怎样一种“改造”,或“成功”的“改造”?
也许,我们还要问,那些“理论家”还有没有“立场”,又是怎么一个“立场”?怎么能够这样随意的“顺杆爬”、“随大流”呢?
有批评家说“反行为”是学术上“哥白尼式的革命”,这样反过来看,好像就可以看出一点道道了……
不久前,我看到一篇微信,谈黄仁宇,有一段说到:战地通讯,是士兵的行动,士兵的生活,士兵的思想。我遂写了几句:
三个“士兵的”:士兵的行动,士兵的生活,士兵的思想,同学们要好好领悟。这就是我们历史学可以给人的东西,并不在于什么理论性的结论。
请各位留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