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批评者对我的批判,依赖的多是一些“革命理论”,这些理论产生于革命时期,今天不说已经过时,也有修订的必要。大多数“当事人”并不能充分了解他行动的意义,这些道理,已为老友黄仁宇多次指陈。所以我在一篇关于土地改革的论文中(发表于法国),开首就引用了法国学者莫斯科维奇的话: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正在创造的历史或者影响他们的所有力量。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借口。
最近一段时间,土地问题似乎成了“热门”,2008年我就收到两个请帖,一在南京(我没能去),一在清华;我在介绍自己的论文时,曾脱离“主题”,讲了这样一些话:
所谓“土地问题”,不一定是“土地改革”的核心,过去我曾跟秦晖对话,就说到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而在山水之间也”(并向各位推荐杜润生《自述》有关土改意义的段落)。
民国年间争论的焦点之一,是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不是土地问题;近三十年来,土地的分配是再平均不过了,但三农问题获得解决没有?
所谓“土地流转”,让土地转移出去,也说明问题的重心,另有所在,而不在于“土地”。
这些理论上的新探讨(还包括张鸣的研究),可以推荐给大家。至于“道人”那些振振有辞的反问,为什么,为什么,……为什么就不质疑质疑自己的那些陈旧理论呢?
我过去给学生上课时,曾让同学列举那些地主“残酷剥削”农民的例证,结果举证的,不外是黄世仁、南霸天、刘文彩、周扒皮,……这么四五个例子,大半都是虚拟人物,难道这就能支撑那些对“地主”的严重指控,甚至指称为中国数千年落后的总根源吗?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