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量分析
对于任何一段历史研究,数据史料都是重要的,但在中国当代史领域,问题却复杂得多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,如有意无意的“遮蔽历史”(黄仁宇语),此外经常被人忽略的,则在于古代对数据的“不真实”是了解的,也常常存心“留有余地”(无论是税收、产量、耕地数字,等等),但到现代,却自以为那些数据是“科学”的,是“统计数字”,这就十分危险了。
通过几次国际会议我发现,现在一些同仁特别喜爱“玩数据”(过去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),可以说“爱不释手”,好像凭那些数据就可以下结论了。其实,哪有那么简单的事呢。
举例来说,在集体经济的历史里,人们常常拿1956、57年代粮食产量说事。不错,在“统计数据”中,这两年都增产了,但据杜润生和我考证,1956年发生了“大减产”,数量达到四五百亿之多(相当于粮食年产量的百分之十几;仅国家库存就减少二百亿斤);1957年的产量,则是为了表现“反右派”的成果,而加写的(参见高王凌“56年的大减产”)。可见所谓50年代初期的“黄金时代”之说(包括土地改革以后,参见“土改的极端化”),都值得重新商榷。
大跃进以后,经过政策调整,农村经济制度稳定下来,粮食产量逐步增加(实际是随农村人口而增加,人均收入没变),但大多数学者都不了解,在这整个坐标系下面,还有一条向下的斜线,并未进入统计,它表示的是,有一部分产量被农民偷偷拿走了,其数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(杜润生的判断,参见高王凌“回乡纪闻”)。可是,大多数学者还是根据那套官方数据,来分析这分析那呢(如所谓“激励机制”、“平均主义”等等)。
直到最近,某研究所的“粮食问题报告”,仍然是拿官方数据论官方数据,“骗”福特基金会是够了,但是粮食产量、粮食消费量、存储量,仍是一笔糊涂账。
再说耕地数字,有所谓“十八亿亩红线”之说,但这些耕地数字,搁在哪个省,那个省会承认呢?又有“二十三亿亩”之说,一下差了五亿亩,到底哪个数字是正确的,如何拿来作决策的依据,岂不是大问题?
还有人口数字,应该没问题吧?但“十三亿人口”,说了八年了,还是十三亿,可信吗?但几乎所有学者都相信了这个数字,不假思索。在我看来,中国人口恐怕已有十五六亿了……
我们不责怪有些学者(特别是外国学者),就这样在“玩学术”,但用周孝正的话来说:我们玩不起。他们可以钻“象牙塔”,奔“斯德哥尔摩”,我们中国人可是有自己的“内心关切”,有自个儿的“沉重问题”啊!(之五)
评论